赛场之花季子贤:克服伤病勇夺三冠
1998年出生于夏邑县孔庄乡郇店村的季子贤,是女子C5级选手。
命运在她出生时便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先天性左手缺失,但这并未阻挡她对运动的炽热向往。2014年12月,一个改变命运的契机悄然降临,她正式踏上自行车训练之路。此后,赛场上的她犹如破茧之蝶,一次次用汗水浇灌荣誉,在国内各大自行车赛事中崭露头角,更在国际舞台上留下中国残奥运动员的耀眼印记。
2023年,季子贤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入选第四届亚残运会。面对这场汇聚全球顶尖选手的国际大赛,挑战接踵而至。作为短距离运动员,她不仅要临时突破体能极限,兼顾长距离项目,还要直面来自欧美自行车强国选手的激烈竞争。回忆起那段备战时光,季子贤的训练日志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挑战目标。清晨5点,当城市还在沉睡,她已在训练场上开始热身;夜晚,队友们休息后,她仍在力量房加练核心肌群。赛场上,她如离弦之箭般穿梭于赛道,最终夺取两金一银,用实力赢得全场掌声,为祖国捧回沉甸甸的荣誉。
荣耀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伤痛折磨。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让季子贤的膝盖和腰部伤痕累累,旧伤复发时,连简单的弯腰动作都疼得冷汗直流。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训练间隙,针灸理疗室成了她的“第二个战场”,一根根银针扎入穴位,缓解疼痛的同时,她还在手机上观看比赛视频,研究战术。为了增强核心力量,她每天坚持完成数百个深层肌肉训练动作。
此次残运会500米主项赛前,季子贤坦言紧张到彻夜难眠,脑海中不断闪过训练中的每一个细节。关键时刻,教练的鼓励如同一束光穿透阴霾:“别想结果,专注脚下的每一秒。”这句简单的话语,让她调整呼吸,重新找回比赛节奏。当冲过终点线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这块金牌不仅是对她竞技实力的认可,更是对她多年来与伤病抗争、永不言弃精神的最高褒奖。
新秀杜博成:用拼搏追逐梦想
杜博成今年24岁,同样是男子C4级选手,他在此次残运会中收获1金2银1铜。这个来自虞城县李老家乡的小伙子,一岁多时因一场大火失去了双手。但在父母的关爱下,他茁壮成长,学会了自理,从未觉得自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2016年,杜博成认识了王献,在王献的影响下,他爱上了自行车运动。凭借着极强的运动天赋,他的训练过程相对顺利。2021年的第十一届残运会上,他就在场地1公里、4公里个人计时赛中夺得铜牌,这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信心,也让他成功入选全国第十二届残运会暨第九届特奥会名单。“在得知要参加这次残运会时,内心的求战感如同电流一样布满身心,4年的刻苦训练,终于要迎来结果,我心情非常激动,对这次比赛抱有很大希望。”杜博成回忆道。
比赛时,杜博成内心异常平静,“因为训练就是比赛,把比赛当成训练,就不会紧张。4年的浇灌,在今天要结果实,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
公路70公里大组赛是最让他难忘的项目,那是最后一个项目,他还未完成冠军梦,内心十分紧张,“那时我就想,要拼尽全力,把这个冠军拿下!”当时室外温度很高,地表温度更是超50℃。比赛刚开始,王献一直突围,却在一次下坡时不慎摔倒,滑出去十几米远。“献哥摔倒,我特别担心,但是他立刻就起来了,然后追了上来。经过我身边时,他向我打了一个手势,我知道他是要在后面用经验控场,让我突围的。”杜博成说,献哥受伤了,自己必须保住河南这块金牌。于是,他加速冲刺,在二人的完美配合下,杜博成夺得冠军,王献获得第二名。
当冲过终点线拿下冠军的那一刻,杜博成身体的疲惫瞬间消失,内心激动万分。他想告诉所有喜欢体育运动的残疾人朋友:“要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对训练严格要求,终有一天你们也会站在最高领奖台上。”
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杨继江对王献、季子贤、杜博成的出色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他们在残运会自行车项目中的顽强拼搏和卓越表现,不仅为河南队赢得了荣誉,更展示了商丘市残疾运动员的坚韧不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他们载誉归来,带回的不仅是14枚沉甸甸的奖牌,更是一份激励家乡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财富。来源:京九晚报 文/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戚丹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