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5)

引言

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acute lateral ankle sprain,ALAS)通常指行走或运动过程中,由于突发的跖屈内翻旋转暴力超出外侧踝关节可承受范围,导致外踝周围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可出现疼痛、肿胀、负重受限和步态异常等临床表现。ALAS 在急诊患者中占所有急性踝关节扭伤的 75% 以上。ALAS 损伤过程相对较短、症状出现迅速,需要规范及时的紧急处置。20%~40% 的患者因非手术治疗不当而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复发率为 12%~47%,可持续出现疼痛、肿胀、打软腿等慢性症状,甚至反复扭伤,最终可能发展为踝关节骨软骨损伤或踝关节炎。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对于严重 ALAS,规范的非手术治疗可在与患者充分沟通后作为首选方案,特别适用于与既往慢性不稳定无关的情况及对功能需求不高的患者。近年来,国际上对踝关节等软组织损伤的非手术处理原则逐步改进和完善。从传统关注急性期处理的 ICE(冰敷,压迫,抬高)、RICE(休息,冰敷,压迫,抬高)、PRICE(保护,休息,冰敷,压迫,抬高)、POLICE(保护,适当负重,冰敷,压迫,抬高)和 POLICE MM(保护,适当负重,冰敷,压迫,抬高,理疗,药物治疗)原则,逐渐演变为兼顾急性期及中长期康复的 PEACE & LOVE(保护,抬高,避免使用消炎药,压迫,认知教育,适当负重,乐观,血液循环畅通,运动训练)原则。但目前国内对于 ALAS 非手术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治疗规范和康复流程,常见的有过度制动和盲目活动,导致反复扭伤和关节功能障碍,给临床医师的诊疗带来挑战。

机制和损伤分级

ALAS 致伤机制踝关节正常活动依赖于动态稳定和静态稳定机制的协同作用,其中动态稳定主要依赖本体感觉和肌肉状态,是扭伤和再扭伤的关键因素。

动态稳定机制中,周围神经本体感受器对关节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感知为大脑提供实时反馈,通过踝关节周围及全身肌肉的及时反应调节运动状态、维持平衡和动态稳定。小腿肌肉耐力、肌群平衡,尤其外侧肌群功能状态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踝关节在应该背伸的时候能够及时背伸,则不会发生扭伤。

踝关节的静态稳定结构包括骨性、韧带和支持带结构,跖屈位时距骨在踝穴内活动度大,更易发生跖屈内翻扭伤,伤及前外侧静态稳定结构。

ALAS 的力学链中,距腓前韧带(ATFL)较为薄弱,损伤概率最大。ALAS 中,70% 为不同程度的 ATFL 损伤,20% 合并跟腓韧带损伤。ATFL 的长度从背伸时的约 18.81 mm 到跖屈时的 21.06 mm 不等,宽度和厚度的中位数分别为 4.97 mm 和 1.01 mm。ATFL 只是防止踝关节过度内翻和跖屈的静态结构之一。虽然其损伤常作为 ALAS 的标志性损伤,但与疼痛及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严重程度相关性较弱。

踝关节扭伤时,若动态稳定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如及时感知并调整运动状态),则静态稳定机制也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部分静态稳定结构的损伤通常仅影响局部稳定性,机体会通过动员动态稳定机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代偿,增强整体稳定性,维持生理功能。因此,恢复和调整踝关节的动态稳定性对预防再扭伤至关重要。

ALAS 损伤分级根据解剖学和临床参数,可将 ALAS 分为 Ⅰ~Ⅲ 度。多年来,踝关节扭伤分型系统繁多且尚不统一,ALAS 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存在争议。ALAS 分型标准主要包括解剖结构和临床特征等,基于影像学(如 MRI 或超声)或体征,大多数分级系统将踝关节损伤的程度由轻至重分为 Ⅰ~Ⅲ 度。Ⅰ 度:韧带无明显撕裂,整体结构保持完整。患者表现为轻度疼痛,多局限于受伤部位,伴随轻度水肿、瘀伤或血肿不明显。患者能正常负重行走,仅可能出现轻微跛行。踝关节稳定性未受影响,临床检查如前抽屉试验和外翻应力试验结果均正常。Ⅱ 度:韧带部分撕裂,通常 ATFL 和跟腓韧带可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者疼痛程度较 Ⅰ 度明显加重,范围更广泛,常涉及整个踝关节外侧,且伴中度水肿、明显瘀伤或血肿。患者行走困难,可能需要借助拐杖等辅助工具。踝关节稳定性轻度受损,临床检查时前抽屉试验或外翻应力试验可能显示轻度关节松弛。Ⅲ 度:通常 ATFL、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均完全断裂,踝关节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患者疼痛剧烈,范围广泛且持续时间较长,常难以忍受。患者水肿严重,范围广泛,可能波及整个踝关节及周围区域,瘀伤或血肿明显,皮肤可能出现青紫。患者无法负重行走,功能丧失严重,可能需要卧床休息。临床检查时,踝关节明显不稳定,前抽屉试验和外翻应力试验结果均异常,可能需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损伤程度。此外,也有学者根据影像学结果将 Ⅲ 度扭伤分为 2 个亚型,或根据合并症分为 3 个亚型。虽然目前分型系统的标准不尽相同,临床上常通过规范的非手术治疗 Ⅰ~Ⅱ 度损伤。然而,Ⅲ 度损伤的治疗存在争议。对于 Ⅲ 级损伤、运动需求高或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通常考虑手术干预。

不同分期的推荐意见

根据医学运动康复(MTT)理论和组织损伤愈合分期,ALAS 恢复过程可分为 3 个阶段:急性炎症期(通常持续 3~5 d)、组织再生机化期(通常持续 2~4 周)和功能结构重塑期(可持续 7 周至 1 年)。在急性炎症期准确判断损伤程度并采取适当治疗,对减轻症状和加速康复至关重要。ALAS 中后期组织再生机化与功能结构重塑,更需要正确的力学刺激和功能训练,以保证快速全面的康复。

ALAS 急性炎症期ALAS 急性炎症期阶段,结缔组织受创后出现胶原纤维断裂、出血、微循环障碍,立即发生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局部明显疼痛、肿胀、发热、活动受限,可能伴随瘀斑。病理特征为血管扩张、渗出增加,细胞因子释放引起疼痛和微循环障碍,大量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聚集,为后续组织增殖、再生、修复和重塑奠定基础。如果结缔组织反复受到超过其修复能力的应力,炎症过程则会持续,故防止过度炎症反应是此阶段最重要的治疗策略。

推荐意见 1:患者就诊时应先体检排除骨折,对于可疑骨折需行影像学检查确诊;疑似韧带严重损伤需行 MRI 或肌骨超声检查确诊(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2:尽快及时软绷带加压固定,减少出血、减轻肿胀(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3:适当冷疗以减轻出血、肿胀和疼痛。指导患者在最初 48 h 内清醒状态下,每 2 h 1 次间歇使用冰敷,同时也要防止过度低温(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4:根据 ALAS 损伤分级,早期循序渐进进行运动治疗。对于 Ⅱ 度损伤患者,进行踝关节背伸位固定(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5:可适度镇痛,不追求完全无痛,最大限度平衡疼痛管理与组织愈合的需求。对于疼痛明显且有镇痛需求的患者,适度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缓解症状,使用时长不宜超过 2 周(推荐强度:强)。

ALAS 组织再生机化期组织再生机化期临床表现为肿胀和疼痛逐渐减轻、关节活动度和本体感觉有所恢复,患者能够进行部分负重活动。病理特点为渗出的血液和组织液逐步吸收,成纤维细胞活跃,新生胶原纤维生成,同时伴随血管增生、机化形成瘢痕组织。此时,长时间的制动易造成踝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骨量下降、静脉回流障碍,甚至长期不愈、频繁复发等。制动的组织恢复到正常抗张力强度的速度很慢,此阶段应在医疗运动处方技术指导下进行运动康复,通过增加活动度和轻度负重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功能重塑做好准备。

推荐意见 6:对急性炎症期未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要充分了解原因,纠正其不当做法,提高治疗效果(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 7:避免长时间刚性固定,防止关节僵硬和软组织萎缩等并发症(推荐强度:弱)。

推荐意见 8:急性炎症期过后,患者尽早开始全面运动康复训练。若佩戴支具,也应在支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训练(推荐强度:强)。

ALAS 功能结构重塑期功能结构重塑期已经进入组织修复的后期。瘢痕收缩由肌肉成纤维细胞活动引起,在第 21 天完成,此时瘢痕停止生长,然后第 21~60 天,成纤维细胞占主导地位,推动组织重塑。此时,运动康复治疗可降低再次扭伤、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的风险。康复目标为通过力量、平衡和功能训练,促进局部组织的重塑,恢复踝关节的最大稳定性和功能,减少再次扭伤的风险。

推荐意见 9:进入功能结构重塑期后,鼓励和指导患者主动康复治疗,增强踝关节周围肌群力量、提高稳定性、恢复本体感觉(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10:尽可能选择无须外部支持即可安全完成的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推荐强度:强)。

ALAS 的预防与随访推荐意见 11:针对 ALAS 高危人群,培养预康复理念,增加抗扭伤能力(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12:对有 ALAS 史的人群,识别和筛查扭伤高危因素,有针对性开展运动康复治疗,预防再扭伤(推荐强度:强)。

推荐意见 13:重视随访,及时评估和掌握伤情,渐进性指导和动态调整治疗方案,与患者充分沟通并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强患者信心和依从性(推荐强度:弱)。

END

参考文献:车荟,丁文鸽,冯仕明,等。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 (2025 版)[J]. 中华创伤杂志,2025, 41 (6): 517 - 529.

「推荐阅读」

指南与共识|手部脱套伤的分型与撕脱皮肤急诊修复专家共识(2025)

指南与共识|老年难愈性创面系统评估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025)

指南与共识|成人闭合性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疗指南 (2025)

指南与共识|竞技体育运动员前交叉韧带损伤后重返运动的手术与康复治疗专家共识(2025)

指南与共识|院前创伤急救止血专家共识 (2025)

指南与共识|急性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诊疗指南 (2025)

指南与共识|骨科手术伤口闭合和软组织管理的西班牙专家共识(2025)

指南与共识|肢体创伤后水肿管理指南 (2025)

指南与共识|脊柱创伤手术部位感染诊疗临床循证指南(2024)

指南与共识|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适应证指南(2025)

指南与共识|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负重专家共识 (2025)

指南与共识|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临床诊疗指南(2024)

指南与共识|开放性小腿皮肤撕脱伤临床诊疗指南(2024)

指南与共识|足部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2024)

指南与共识|踝关节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2024)

指南与共识|中国-中亚五国骨折相关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版)

指南与共识|骨折相关感染中软组织处理的国际专家共识(2024版)

指南与共识|坏死性软组织感染临床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3版)

指南与共识|严重肢体创伤创面早期修复专家共识(2023版)

指南与共识|中国骨关节炎诊疗指南(2024版)

| 特别声明 |

本文仅用于分享及学习,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