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足队员能够招募纹身的?而有纹身的人现在连工厂都不要?

关于国足球员纹身的争议,一直以来都没有平息过。我们都知道,在中国,纹身一直被视为一个“敏感话题”。想要参军,体检时有纹身的人直接被淘汰;考公务员,面试环节往往就被拒绝;就连去大工厂打工,不少招聘广告上都会标明“不接受有纹身者”。那么,为什么中国足球队却能招募有纹身的球员呢?更让人不解的是,国足队员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为国效力”,这和国家公务人员的角色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什么待遇会这么不同呢?

首先,我们需要回到一个核心问题:国足队员是否算得上国家公职人员?很多人认为,国足代表国家征战,穿着印有五星红旗的队服,当然算得上是“国家队的成员”。然而,实际上,国足的性质和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单位大相径庭。国足队员的“东家”是各地的职业足球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本质上是企业,和房地产公司、互联网大公司没太大差别。球员与俱乐部签订的是劳动合同,俱乐部支付工资,比赛赢了会有奖金,输了则可能连奖金都没有。而即便是入选了国家队,国家队对球员的选拔仅仅是临时抽调,比赛结束后,球员仍然要回到自己的俱乐部继续训练和比赛。

我们可以拿真正的国家公职人员来做个对比。公务员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工资由财政支付;军人更是有严格的编制和管理制度,所有行动都必须服从命令。尽管国足队员也参与“为国出战”,但从身份上来看,他们更像是“被借调去完成国家任务的企业员工”,因此,他们不像公务员那样会受到严格的个人形象规定,也不必像军人那样遵循严苛的形象管理要求。

那么,为什么社会上对纹身的态度有这种“标准不一”的现象呢?这其中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过去,纹身一直背负着负面标签。老一辈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认为纹身是一种破坏身体完整性的行为。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影视剧和新闻报道中的纹身人物多是江湖人物或不良少年,形成了“纹身=不良行为”的刻板印象。因此,军队和政府部门在招募人员时,为了保持形象和纪律性,往往一刀切地排除有纹身的人。

然而,足球这一运动的背景和文化与其他行业大有不同。足球是一个全球化的运动,放眼世界足坛,纹身几乎成为了“标配”。梅西的手臂上刻着家人的名字,贝克汉姆的身上则遍布着纪念意义的图案,内马尔等顶级球员的身上也有着各种纹身。对很多外国球员来说,纹身已经不仅仅是装饰,它是一种个人表达的方式,是情感与艺术的结合。中国足球在这几十年里不断向国际足坛学习,球员们自然也受到了这一文化的影响。许多球员的纹身,可能是为了纪念重要的人,或是为了激励自己。比如,有的球员在身上刻上父母的生日,有的则选择了“永不放弃”这样的激励字句。站在这个角度来看,纹身不再是“不良象征”,而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展开全文

再从国足选拔球员的角度来看,教练组和足协最看重的无非就是能否赢球。无论球员有多少纹身,只要他们的技术够好、战术意识强,依然有可能被选入国家队。如果因为纹身而拒绝有实力的球员,反而可能会错失提升整体实力的机会。毕竟,近年来,国足的成绩不尽人意,球迷们都期望着看到球队能够赢得比赛,足协和教练组的压力也是山大。只要能够提高球队的战斗力,其他问题自然会被放到次要位置。

不过,国足招募有纹身的球员,真的是完全没有问题吗?其实也并非如此。近年来,国足在尝试平衡球员的个性和国家队的形象。最显著的例子之一是,以前球员比赛时,纹身常常暴露在外,而现在许多球员会用胶布或护具遮住自己的纹身。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国际赛事中,镜头扫过替补席,常常能看到球员的手臂上缠着一圈圈白色的胶布,这其实是专门用来遮掩纹身的。

另外,足协在青训阶段也开始注重引导年轻球员。目前,许多足球学校和青训营都明确规定,学员不得纹身。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年轻球员尚未成年,纹身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源头上避免纹身问题,毕竟,等这一代没有纹身的年轻球员长大后,或许就不再存在这一争议了。总的来说,国足招募有纹身的球员,是足球运动的特殊性、文化观念的碰撞,以及现实成绩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这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但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开放,也许某一天,纹身就会像穿衣服一样,变得不再成为话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